导致小儿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治疗小儿便秘
创始人
2024-12-06 12:02:26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患,其病因较多,而乙状结肠冗长症是重要原因之一。因症状常不典型,且对本病认识亦常有不足,故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手术治疗为目前较有效的根治方法。1998年1月—2008年6月手术治疗本病16  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 例,其中男9 例,女7 例。病史中便秘症状持续1~10年。初发便秘年龄最小者1 岁,最大者8 岁。均表现为慢性顽固性便秘,11  例伴有慢性间歇性腹痛,6 例需经常灌肠维持排便。

本组均行X线钡灌肠造影,乙状结肠长度超过正常标准12~46 cm。有12 例乙状结肠蜿蜒扭曲,其中2 例呈环绕状改变,突至右下腹。24 h复查,5  例残余钡存于降结肠以下,2 例有乙状结肠扩张。本组16 例均做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其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且波幅深而大。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先行保守治疗,3~6个月后复查无明显改善方决定手术治疗。术前常规清洁灌肠等肠道准备1周,术日晨加灌1次。2003年以前多采用Duhamel术式,此后多采用经肛门Soave术式完成手术。术中切除乙状结肠15~50  cm。

2 结 果

本组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3年随访的12 例排便功能良好,其中2  例Duhamel术式者有间断血便,经查证实为吻合口肉芽出血,用电灼法治愈。另有1 例经肛门Soave术式直肠末端吻合口轻度狭窄,经扩肛1年治愈。

3 讨 论

3.1 诊断要点

慢性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疾患,亦多为内科疾病所致,常首诊于内科医生或综合医院。而乙状结肠冗长症又是近年来逐渐明确认识、发生率较少的疾病,且有逐渐加重之症状,早期常缺乏典型表现。故应提高内科医生及综合医院对本病的警惕性,对慢性顽固性便秘者,应考虑到本病之可能,并酌情做X线钡灌肠造影,常可明确诊断。

本病主要的症状就是便秘,尤其是较小的患儿,随食量增加而便秘逐渐加重。其原因为过长的乙状结肠蠕动缓慢,粪便通过时间增长,水分被吸收增多,粪便干结而产生排便困难。潴留的粪便可致肠痉挛而出现腹痛,长期便秘还可影响食欲及发生营养不良等。正常小儿1  岁以内乙状结肠长度平均为21.8 cm,2~5 岁29 cm,6~10 岁33 cm,而超过40~60  cm者,即称为乙状结肠冗长症<1>,在X线钡灌肠造影时应仔细测量左髂嵴至第1骶椎之间的乙状结肠长度,此法有诊断意义。

因需与巨结肠症等疾病相鉴别,故还应做直肠肛管测压检查。本病直肠肛管松弛反射存在,且呈“W”型的宽而深的波幅是其特殊波型。有条件时还可做直肠黏膜组织化学检查,本病无胆碱酯酶阳性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必要时还可做直肠壁活组织检查等。

3.2 治疗方法

本病一般情况下应先行保守治疗,如灌肠、扩肛、饮食疗法及排便功能训练等。3~6个月后复查,对无明显改善者再考虑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主要有三种,经肛门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方法简单,适用于年龄小症状重者,但不能切除过长的乙状结肠。Duhamel术式切除乙状结肠是经直视下完成,能保留前半周直肠及肛管,但开腹手术有肠粘连及吻合口出血、闸门综合征等并发症之可能。而经肛门Soave术式不需开腹,能较准确地测量所切除的乙状结肠长度,需注意的是有鞘内感染及吻合口狭窄的可能。故只要术者有足够的经验,目前推荐使用此术式。但对术后复发或乙状结肠过粗者,还应考虑用Duhamel术式等。

因本病的发生率不高,仅占慢性便秘小儿的25%~40%<2>,且术前仅能通过X线钡灌肠造影明确诊断。故应仔细阅片测量乙状结肠长度,我们强调复查也是基于此意。术中切除的长度,决定于术前测量结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