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
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产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进凝血酶形成,易诱发血栓形成。如血糖增高时,糖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全身组织缺氧,这时血小板凝集性增强,粘度增大,容易促进血栓形成。
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二)高血压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三)高血脂
高脂血症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
(四)脑梗塞
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集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糊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发或继发出血。
(五)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主动脉粥样硬化常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脑动脉硬化可引起脑缺血、脑萎缩,或造成脑血管破裂出血;
2、肾动脉粥样硬化常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严重者可有肾功能不全;
3、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饱餐后腹痛便血等症状;
4、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严重狭窄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坏疽。患者常有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五)心肌梗塞
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神志障碍,可见于高龄患者。全身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
上一篇:好的破壁灵芝孢子粉价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