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养生之“合”,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和合”的整体,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因而“生气通天”。如《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养生学吸收这一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即“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养生主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顺应自然的地理、气候特点而施养。历代养生家尚主张要将养生活动融入自然,利用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的便利条件开展养生,诚如三国时曹王在《芙蓉池作》中有谓:“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在现代紧张的工作生活环境下,这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出去走走,抛开烦恼专心旅游,便一定能得自然之趣、养生之乐、适者之寿。另外,适应自然还应当适应自然生物环境。看看白居易是怎么描写的吧,“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人只是自然生物物种之一,不能自泰为“万物之灵”,便对其他物种随意生杀与夺,这是现代社会的弊病之一,当为养生者所戒!
其次,养生之“适”当适应社会环境。人除了有自然性外,社会性更是其根本属性,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社会对人的影响从人出生时就已存在并发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会使人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此外,多种传染性疾病均是通过社会中人与人的接触而广泛传播。社会地位的变更也对人体产生影响。《素问·疏五过论》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邓,皮焦筋屈,4为孪。”就是说,先贵后卑,或者先富后贫,都会由于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化而使人心志凄枪,情怀饱郁,导致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因而,养生者应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开阔的胸襟看世界,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就当然有利于身心健康。
养生之“适”,还有一说。唐朝白居易在《三适赠道友》中言:“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况我心又适,兼忘是与非。三适今为一,怡怡复照熙。”就是说,衣服、鞋子不求华美名贵,只要身体和脚感觉舒适就行,再加心中恬适,此之谓“三适”。及至宋朝的苏东坡,也有“三适”,即晨起栉发、午间坐息、临睡灌足,比白乐天的经验更加具体,也是日常须每日坚守的养生法。
现代社会,人通过科技和先进工具的力量,大大提高了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社会的矛盾凸显。因此,我们处在这种时代,注意“养慎”,守持“适”之养生大法,方能得健康长寿。
上一篇:牢记护心口诀,轻松拥有健康生活
下一篇:五个方法减去顽固腹部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