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这味中药在很多药方里都出现过,那它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甘草,别名甜草根、甜根子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以根和根茎入药。味甘、性平,用于疮疡解毒、咳嗽咽痛、脾胃虚弱、气虚少血、伤风、胃痛、肢体疼痛、黄疸病、牙周病等症。
甘草的功效
甘草是临床应用最广泛药物之一。陶弘景曰:“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汤液本草》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术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称。”灵通之美称。现就其主要功效。略抒个人之管见。
一、古代医家对甘草的评价
甘草之别称“国老”,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唬?舛荆?梅?嵘硌幽辍!庇捎谒?晕镀胶停?挚傻骱突航馑?┚?椭?裕?视小昂褪吕稀敝?啤S止唐溆τ霉惴海??蕴蘸刖八担骸按未瞬葑钗?┮┲?鳎??缴儆胁挥谜撸?倘缦阒杏谐料阋玻??霞吹凼χ?疲?浞蔷?????冢?且阅馨埠筒菔??罱舛疽病9视写硕?妹?惫?稀!
甘草
二、甘草的来源及产地
甘草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Radix Glycyrrhiza)。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和根茎。甘草主 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胀果甘草、光果甘草主产于新疆、甘肃等地。其中以内蒙古伊盟黄河以南杭锦旗产的梁外草及宁夏巴盟的阿拉善佐旗产的王爷地草为质量最佳。
三、古代本草著作对甘草功效的记载
据《名医别录》中记载:甘草可以”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药性论》中记载:甘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本草纲目》中记载“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而甘草头的作用,元代朱丹溪曾经说过“又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
四、甘草的有效成分
甘草的根和根茎主要含:1、三萜类化合物:甘草根和根茎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分。
甘草酸水解后得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betinic acid)。近报导根尚还分解得24-羟基甘草次酸,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0-酸(3-β-Hydroxyolean-11,13(18)-dien30-oic acid)、3β- 羟基齐墩果叶烷-9(11),12(13)-二烯-30-酸。光果甘草 (G. glabra)的根和根茎除分离得甘草酸、甘草次酸之外,尚分得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去氧甘草次酸I(Deo-xyglycyrrhetic acid I),去氧甘草次酸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Ⅱ),18-α-羟基甘草次酸(18-α-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甘草萜醇(Glycyrrhetol),甘草内酯(Gabrolide)等。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甘草属不同种的植物进行较广泛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知的三萜类成分达20余种。
五、古代医家对甘草在方剂中的应用
(一)甘草的补益作用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说:“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所以甘草用于多种气虚证,如心气虚之心悸怔仲,脉结代,如炙甘草汤之,甘草可以补心气,心气虚则心阳不振,心悸,脉结代等症,常用甘草为要药。又用于肺气不足,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便溏,消瘦,乏力等,如四君子汤使之。
(二)甘草的镇咳作用
甘能润,润脾止咳,甘草有祛痰止咳之功,其性平和,可用于多种气喘咳嗽,如风热咳嗽,配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伍麻黄,紫苏;热痰咳嗽,配伍瓜蒌,黄芩;寒痰咳嗽配伍干姜,细辛。甘草在此可保护咽部粘膜,减少炎症刺激而发挥的镇咳作用。同时甘草次酸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对5-羚色胺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所以常用作镇咳祛痰合剂主要成分之一。
(三)甘草的缓急止痛及解毒作用
李东垣说:“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甘草可用于腹中挛急疼痛,与多药配伍,能显著增强疗效,近年来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乌贼骨,瓦楞子等配伍,尤以溃疡活动期有疼痛症状者疗效最佳。其作用一是甘草黄酮类化合物能解除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二是甘草非皂甙成分有抑制胃液分泌和促进醋酸溃疡愈合的双重作用。又因为甘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所以也适用于痈疽疮疡,长配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品。
甘能缓和药性及解毒,甘草能缓和某些药物峻烈之性,正像李东垣所说:“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如《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于大黄,芒硝,等泻中药中配伍甘草,既可使泻下功力趋于温和,又避免大黄等药物对大肠刺激而产生腹痛。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亦常配伍甘草,都是基于甘草能“调和诸药”这一性质,并起到矫味作用,在药物炮制过程中甘草与附片同煎煮,可使附片毒性大为降低。甘草与甘遂配伍,小剂量可降低毒性,但大剂量则增加甘遂毒性。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进入体内肝脏中分解为甘草次酸和葡萄醛酸糖,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而发挥解毒作用。同时甘草还可用于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的解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