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酸”一词近来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12月1日,中国营养学会就反式脂肪酸问题召开研讨会,专家们对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建议以及消费者指导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们表示,人的健康不只是反式脂肪酸的问题,还包括盐的问题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要科学看待反式脂肪酸,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掉以轻心。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也称反式脂肪,它可分两类:一类是天然的,一类是人工制造的。前者是牛羊肉和牛羊奶中的反式脂肪,含量不高,经过研究证明对人体没有危害;后者是在油脂加工和烹调过程中产生的,过量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工制造的反式脂肪分为“有意生产”和“无意生产”。前者始于1910年的氢化技术,它可以让植物油具备动物油脂的功能,就是氢化油,后经研究证实,氢化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无意生产”的反式脂肪酸,是在油脂加工或烹调过程中产生的,只要是液态油脂,都富含各种“不饱和脂肪酸”,用180℃以上高温长时间加热,比如油炸、油煎等,都会产生反式脂肪。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反式脂肪就越多。因此,长期、过量食用反式脂肪酸,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哪些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
一般来说,口感很香、脆、滑的多油食物就可能使用了部分氢化植物油,富含氢化植物油的食品就可能有反式脂肪酸。如饼干、巧克力派、蛋黄派、布丁蛋糕、糖果、冰淇淋等等。还有速食店和西式快餐店的食物也常常使用氢化油脂。现制现售的奶茶尤其要注意,因为它“乳化”“滑润”的状态特性需要氢化植物油。
一些天然食物也会含有一些反式脂肪酸,如牛羊肉、乳及乳制品,这些天然反式脂肪酸是否有害还没有定论。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
为了增进心血管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应该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今年11月9日卫生部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减少含反式脂肪酸食物的摄入”是卫生部一直在积极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我国正在进行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程序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中国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所研究员张坚介绍,在欧美,反式脂肪酸的人均日摄入量,男性在2.4克左右,女性在2克左右。而中国初步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在0.6克左右,低于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
科研人员长期研究发现,反式脂肪让人长胖的“能力”是正常不饱和脂肪酸的7倍;反式脂肪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强力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它还会促进冠心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对于小孩子,它会干扰必需脂肪酸的利用,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它还会造成人类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上升的后果。
怎样对待反式脂肪酸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曾表示,令人庆幸的是,那些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品,大都是营养价值低、且价格相对较高的食品。人们如果真的害怕反式脂肪酸给自身带来危害,那就尽量不吃或少吃那些高价格、低营养的食物。平日炒菜使用的植物油,大都不含反式脂肪酸,人们可以放心食用。对于那些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一定要注意产品说明上标注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尽量购买含量低的,含量过高应尽量少吃。同时应该注意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以传统的中式餐饮代替西式餐饮,可能更适合国人的健康标准。
研讨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首席顾问葛可佑明确指出,反式脂肪酸是营养问题,这是因为反式脂肪酸是食物成分不是毒物,是食物中诸多不健康成分之一,是长期慢性作用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有安全摄入界限。人们要科学对待反式脂肪酸,既应当重视,但也不必恐慌。葛可佑强调,美味和健康是可以兼顾的,应有正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专家表示,消费者应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这是因为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不健康的食物成分,应努力做到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克。应注意:多选用天然食品,少吃含脂肪多的加工食品;在购买加工食品时,细看食品配料表,选购不含“部分氢化植物油”、“起酥油”、“奶精”、“植物末”、“人造奶油菜”等标示的食品;努力减少口感很香、脆、滑的多油食物的频度和数量;少吃油炸食物,少用煎炸方法烹调食物。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关反式脂肪酸仍存在争议。中国一家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就指出,氢化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消费者可安心食用国内品牌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还有专家表示,国际上对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不是简单禁止食用,而是依据本国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情况设定限量标准或标签标示要求。他说,西方国家强制规定在食品标签上标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目的是告诉消费者,反式脂肪酸吃多了不好,但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不等于有毒、有害食品,“尽管中国人的饮食中同样有反式脂肪酸,但是由于东西方的膳食结构不同,中国人摄入的反式脂肪酸要比西方人少得多。”对于反式脂肪酸,人们应该正确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