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晚间就寝时安然无恙 ,酣睡至下半夜时却突然被一阵强烈的足痛惊醒。 这疼痛犹如关节脱位,好似冰水浇过。接着便出现 足底或足跟部韧带的猛烈牵扯,忽而象被咬啮,忽 而又有压榨感和抽束痛。患部的感觉如此敏锐,以 至被褥的重量和室内有人走动的震动都不能耐受。 病人往往把患足抱起又放下,辗转反侧,彻夜难寐 ,痛苦不堪。这便是由于尿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 组综合病征??痛风。
白虎历节、肉痹与痛风
我国最早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便对痛风有 所记述,曰:“四肢百节走痛,昼静夜剧,如虎啮 之状。”故痛风又名历节,历节风、白虎风,白虎 历节。汉朝名医华佗在《中藏经》中称之为肉痹, 认为是由于“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公 元前五世纪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此病是? 由于某种毒物一点一滴地进入关节所致。所以“痛 风”一诃在拉丁语中即为“点滴”之意。公元五世 纪,东罗马帝国的许多王公贵族和有才干的人深为 该病所苦,因而传统上便把痛风误认为中,上层社 会的疾病。其实现代医学已证明,所有民族及各个 阶层的人群,均可发病。最近有人对2283名健康男 性追踪12年,发现有212人患高尿酸血症(即痛风的 前期),患病率达10%。原发性痛风基本上见于中老 年男性,绝经期后的妇女仅占8~7%。痛风有遗传 性,美国报告的家族发生率为6~18%,英国则高达 75%。这种遗传是由多因子决定的,饮食(尤其是高 蛋白),酒类、药物(如利尿药)等等因素与遗传因素 共同起作用。
嘌呤、尿酸与痛风
人们发现,痛风病人体内的结节一一痛风石, 是尿酸盐结晶,从而证睨痛风是尿酸在作祟。人们 又发现,尿酸的化学结构与组成核蛋白的重要基因 ??嘌呤非常相似,了解到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后 产物,主要经尿排出。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主要是酶 的异常)使嘌呤的代谢紊乱,尿酸产生过多过快,或 由于肾功能减退使尿酸排泄减少,则血中尿酸含量 过多,就可造成高尿酸血症。过多的尿酸可以在关 节内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也可在皮下或肌腱内 堆积,形成痛风石;在肾内形成肾结石,还可在心 脏、眼,耳,神经等器官、组织内沉积,引起相应 的症状。
痛风性关节炎与痛风石
90~95%的痛风病人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痛风性关节 炎的症状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半数以上的病人首先 从脚上起病,尤其是大拇趾。往往因节日会餐、喜 庆宴席或大量饮酒促发,也可因旅途劳累、步行过 多或情绪变化而诱发。主要症状如本文开头所述。 且有畏寒、发抖、发热的全身症状。关节红肿发烫 ,不能碰,也不能动。在最初发作的几天或几星期 后。疼痛可自行消失,隔半年左右可由于同样诱因 在原部位或另外部位再发。随时间推移,发作也日 趋频繁。反复多次发作后,则可造成分散的、不规 则和不对称的关节肿胀、畸形,甚至僵直,多侵犯 足趾、足背,踝、腕、膝,肘等关节。
病人关节周围皮下组织或肌腱部位可出现黄豆 至蚕豆大小的痛风石,其表面皮肤紧张,发亮,变 薄,呈暗红色,易破溃形成溃疡,并有无数细针状 结品或粘稠物质流出。
痛风与肾脏病、肥胖及心血管病
痛风直接影响肾脏的比例,约有20~80%,这 也是其威胁生命的首要原因。痫风病人尿路结石的 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一千倍,并常伴有肾绞痛和血尿 。此外,可有少量到中等量蛋白尿,以及尿频、尿 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尿中很少能培养出细 菌。晚期则有贫血,高血压、血尿素氮升高等肾功 能不全的表现。
痛风病人49~68%是胖子,他们的体重平均超 重达18~30%。同时,合并高血脂症者占43~83% ,合并高血压者占14~69%,近半数伴有糖尿病及 冠心病。因此,肥胖者及心血管病患者,可检查血 尿酸值,以便发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并及 H4治疗。同样,痛风病人也应检查是否患有上述并 发症。
还有5~10%的痛风为继发性。如继发于慢性肾 脏病、骨髓瘤、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偶见继发 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及慢性肺部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