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新近临床营养专家提出,无论你是骨量正常、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患者,都应合理调整饮食,尤其要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钙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并保持足够的体力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钙质吸收,使骨骼健壮,身体健康。
重视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低)、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骨代谢疾病。据文献报道,我国60岁以上人士骨质疏松患病率男性为14.6%,女性为61.8%,女性骨折的发生率高达19.6%;而且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高龄、女性、种族、骨折家族史、低钙、低维生素、酗酒、吸烟、低体重、少活动、绝经、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使用激素等药物,都是发生骨质疏松症以及骨折的高危因素。由于骨质疏松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其发展缓慢、渐进,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最好方法是检测骨量多少,同时结合血、尿中骨代谢相关指标的生物化学检验。骨量的诊断及分级,主要以双能X线吸收法来制定骨密度测量标准。据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春、石家庄和长沙7省市约7千人的骨密度测定结果发现,40岁以上人群骨量减少总患病率38.5%(男性45.8%,女性32.4%)。因男性骨密度丢失速度较慢,大多停留在骨量减少阶段,所以骨量减少症患病率有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
一旦临床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大多数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得到相应治疗;而骨量减少(OPA)的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常常被忽略,因而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新近的临床营养研究强调,无论是骨量正常、骨量减少,还是骨质疏松的患者,都应该合理调整饮食,尤其要尽量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钙质、维生素D和维生素K等,同时保持足够的体力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钙质吸收,使骨骼健壮,身体健康。在这里,尤其要提醒骨量减少的患者尽早去医院,结合骨钙代谢情况,适时进行治疗。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种族、性别、地区的峰值骨量(均值为M)为依据:
寻找钙丰富的食物
人体骨骼中的钙每天都有损失,补钙可以使骨质得以重建,从而保持骨骼的健康。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天都需要摄取一定量的钙,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以预防与钙缺乏相关的疾病。
常言道:药补不如食补。补钙也要充分利用食物资源,因为不同食物的钙含量差异很大。值得推荐的是,奶和奶制品是钙的重要来源;其次,豆类、绿叶蔬菜也是钙的较好来源;许多坚果和干果中也富含钙,可经常食之。下面列举主要食物中的钙含量,供读者参考。
膳食是人体钙最基本的补充途径,如果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所设计的每日平衡膳食量,可以推算出大多数成年人的每日钙的摄取量为500~600毫克,尚未达到成人每日钙的推荐摄取量800~1000毫克。为此营养学家建议,每天需要再增加奶与奶制品或其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一杯200毫升酸奶(含钙元素约230毫克)、一片20克奶酪(含钙元素约150毫克)、50克碳酸钙强化(1%)的面制品(含钙元素约200毫克)等。
吸收钙不是那么容易
巧妙地选择食物和合理的膳食搭配,可提高膳食钙的吸收和利用,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减缓骨量丢失。在选择食物时,不能仅以食物中钙含量高低为标准,理想化地把摄入量到了800毫克钙甚至1000毫克钙就算完成补充任务了。事实上,混合膳食中钙的吸收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有利因素:
1.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尤其在膳食钙含量较低时。
2.降低肠道PH的物质如牛奶中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后可致PH降低。
3.增加钙溶解的物质如乳糖,以及蛋白质降解产物??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能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增加钙的吸收。
4.适当的钙磷比例钙磷比例在1:1.0~1.3,可增加钙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尿钙的丢失。
●不利因素:
1.形成不溶性钙复合物如谷物中的植酸、蔬菜中的草酸、膳食纤维中糠醛酸残基等,这些成分在肠道可与钙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影响钙的吸收。若采用增加淘洗次数、水汆等方法,可去除大部分的植酸和草酸。
2.碱性药物如抗酸药、四环素、肝素等,可提高肠道PH值,抑制钙的吸收。服用碱性药物,应与含钙丰富的食物间隔一定的时间。
3.蛋白质、钠过量摄入蛋白质摄入过多,以及食盐等含钠制品、咸腌食品,均会导致尿钙排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