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女人》的主演乌斯娜·拉蒂在上海戏剧学院和学生们交流时,谈到她年轻时为了打破舞台和观众席之间隐形的墙,以为表演必要充满力量,要产生震慑感,现在,她仍然坚信戏剧存在的意义是冲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看不见的屏障,但表演不必要追求风格和强度,重要的是“我在舞台上真切的在场感”:“我在这里,我和观众在一起。”
“我在这里,我和观众在一起。”
看她和导演米洛·劳共同创作的《每一个女人》,不由想起她的这段分享。在可以容纳700人的大剧场里,面对大部分听不懂德语的中国观众,遭遇了观众突发癫痫以至于演出中断的意外,这些都没有影响乌斯娜平和的、敞开心怀的叙述,她把温柔的专注给了已不在人世的海尔加,也给了此时此刻空间里每个观众,她用波澜不惊的声音和行动,创造了一个让无名者被注视、被共情的空间,使在场者共同生活于其中,至少在80分钟的戏剧时间里。
起初,《每一个女人》看起来是当代欧洲舞台上的又一次常见的“元戏剧”创作,女演员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私人经历,紧接着,她回忆与导演接下萨尔茨堡艺术节委约的《每个人》。这是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创作的一部“伪装成中世纪民俗剧”的寓言剧,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著名导演莱因哈特和霍夫曼斯塔尔在这部以死亡为主角的戏里,表达人类顽固地拒绝死亡,腰缠万贯的大亨不肯去死,他幻想信仰和善行击溃死亡和恶魔。乌斯娜和米洛·劳回看在萨尔茨堡艺术节上演过的各种版本的《每个人》,她注意到剧中一个细节——大亨的老母亲穿过空旷的舞台,她不加入任何对抗和战斗,她对儿子说:“我与你同在,并且注视着你。”乌斯娜说,这句台词如同高速路沿途一个出其不意的匝口,把她带离《每个人》这条大路,深入了小径分岔的未知密林中,这片密林也就成了她正在表演的《每一个女人》。
她和米洛·劳设想着实践这样的戏剧:没有故事,没有角色,没有情节,没有悲剧引起的净化,只是在剧场里讨论怎样看待作为事实的“死亡”。在他们寻访了柏林的许多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之后,乌斯娜偶然地从她收到的观众来信中邂逅了海尔加,她罹患胰腺癌,生命进入倒计时,她年轻时曾在校园莎剧演出中跑过龙套,渴望在有限的余生里再演一次戏。于是,米洛·劳邀海尔加主演了《每个人》,让这部寓言剧有了字面意义的“女性版”,但是,她没有扮演原作里欲望膨胀的大亨,戏里的她也是现实的她,这是一个完全普通的女人,并且,她接受了死亡,甚至平静地讨论灵车和丧葬费用。
戏剧实现了生者和死者的同时在场,实现了凌驾生死的对话。
海尔加表演《每个人》的片段被拍摄下来,她在排练过程中和乌斯娜发生过的对话,也被拍摄下来。演出发生的时候,海尔加已经不在人世,乌斯娜并不掩饰这一点,她面对的是对方留下的影像,舞台上的对话在真人和遗像之间发生。我们的理性明白,这是戏剧构造出来的“时机”,是此刻乌斯娜的讲述拼贴在她过去与海尔加的对话里,舞台和影像完成了现在时和过去时的无缝对接。但我们的情感被剧场攥住了,不需要刻意经营的悲剧净化,戏剧实现了生者和死者的同时在场,实现了凌驾生死的对话。
海尔加排演《每个人》的时候,乌斯娜倾听她讲述她自认为“不值一提的人生故事”。在《每一个女人》的表演现场,乌斯娜的声音加入了海尔加的声道,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声音重述了一个普通女人由出走、冒险、离散构成的起伏命运,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城故事和柏林往事没有成为文学或历史的素材,可是因为乌斯娜的叙述,这一切是值得被聆听的,并且就像女演员含泪的抒情:看看这张脸,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张脸。面对海尔加的余生,以及在海尔加死后,乌斯娜正如《每个人》里的老母亲那样:我与你同在,并注视着你。她一次次地重述海尔加的故事,也分享她自己的家族故事,分享她对生与死、以及剧场和表演如何面对生死议题的思考。米洛·劳在表达他的艺术观念的《根特宣言》里,第一条强调:“戏剧的目的不是描述真实,而是戏剧呈现就是真实本身。”那么,乌斯娜在《每一个女人》演出中追求的,也不是再现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的故事,重要的并不是赋予微小的人物和微小的举动以宏大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她说”和“听她说”构成了现在进行时的戏剧行动。
本雅明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里写道:“无名者的记忆比知名人物更难留存,历史的构建应致力于无名者的记忆。”《每一个女人》所做的正是留存无名者的记忆,致力于无名者的剧场,就像契诃夫在戒指内圈刻的那行字:没有什么是可以忘记的。
给玩家讲述下!新版HHPoker外挂辅助器脚本!(透视)原来是有猫腻(有挂总结攻略):https://www.huixiwan.com/news/316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