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高端装备……一个又一个科技前沿领域,正在日益频繁地登上大众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那些高冷陌生的学术名词,也正在变成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可以说,当代中国人对科学新知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科学,喜爱科学,积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是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在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到2025年,要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
然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艰深晦涩的科学论文更不会“摇身一变”,自动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谈资。在科学前沿和大众认知中间,科普工作者所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部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达到199.67万人,科普人员队伍呈现持续壮大趋势。
长期以来,科普工作者虽然在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职业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大多数科普工作者仅凭一腔热情在坚持从事科普工作,专业水平长期得不到认可,晋升通道不够通畅,“获得感”、“归属感”都有所欠缺。尤其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媒体机构工作的科普工作者,由于业绩成果难以达到所在单位职称评审条件、没有适合的职称系列可以参评等原因,无法融入主流评价体系,会逐渐“边缘化”。
职称评审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收入、福利等切身利益,更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制约着我国科普队伍建设和科学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4月起,中国科协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这是继北京、天津、湖南、安徽等地方相继试水科普职称评审之后,“国”字头的部门首次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定,也是首次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定中创造性地设置“科普”专业,科普工作者从此有了自己“专属”的职称评审渠道。
“英雄帖”甫一发出,各路“武林高手”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在首次评审获得高级职称的科普工作者中,除了有来自科技馆、博物馆等专业科普机构的人才,更不乏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媒体、出版、社会团体等的科普从业者,参与范围之广,足以证明科普队伍对中国科协科普职称的高度认可。
与大众传统认知中的职称评审不同,中国科协科普职称的评审办法可以说既“实”又“活”。
在评审系列及方向上,中国科协科普专业职称设置了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两个专业方向。在工作业绩条件方面,不但科普研究项目可以参评,科普领域教材教案、课程、音视频、文创、书籍、动漫、游戏、广播影视节目、电影、科普剧、科普期刊、报纸专栏、网络专题、科普展览、科普展品、科普赛事、科普资源平台等均可作为参评的业绩条件。
在学术贡献方面,不但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著作等可以参评,在主流媒体刊发的优秀科普作品,网络传播量达到“10万+”的,可直接等同于论文发表,认定为学术贡献。
作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科协不但在以实际行动“破四唯”,更对科普从业者的工作性质有着深刻的理解。科普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更要紧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将形式多样的科普方式纳入评审,认可取得良好网络传播效果的优秀作品,这些做法既贴合了科普工作的实际,又兼具了专业性和灵活性,受到了广大科普工作者的认可。
前不久,中国科协在其官网上公示了2024年度科普专业职称的评审结果,相信这项独具特色的职称评审工作会发挥越来越强的标杆作用和导向作用,引导全国科普工作者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心无旁骛地投身科普事业,不断健全科普人才评价方式,打造一支懂科普、爱科普的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份坚持都值得被肯定。随着科普职称评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假以时日,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的宏伟蓝图将成为现实,数百万科普工作者将与各行各业的中国建设者一道,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贡献新的力量。
科普视界
微观中国
道中华
和评理
中国那些事儿
世界说
中国观察
新华社
中国日报网评
全球正发生
侨一瞧
大湾区之声
图说中国经济
世界观
透视
每日一词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环球时报
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解放军报
中国新闻周刊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青年网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军网
求是
中国侨网
消费日报网
中国警察网
参考消息网
中国搜索
海外网
法制网
环球网
中青在线
中工网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央广网
光明网
人民网
国际在线
中国网
未来网
每日一词
一财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