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马鑫洋12月19日报道:寒风凛冽,12月中旬的上海刚刚经历了一轮寒潮,但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徐凤的心里却暖暖的,不久前她审理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在徐凤的建议下,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共同将案涉的1000余件羽绒服捐赠给红十字会。羽绒服因有褶皱被“退货”
“这是一起常见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但双方争议极大。”徐凤介绍道。原告某纺织公司向被告某服装公司供应羽绒服面料,但交货后服装公司以部分面料制成成衣后存在褶皱,未达到理想状态为由拒绝支付近36万元的货款。
服装公司却辩称,虽然纺织公司提供的布料制成成衣后不影响羽绒服的实用功能,但由于所供品牌有严格的品控,不符合外观标准,导致羽绒服变成库存产品。尽管他们听从纺织公司建议采用熨烫方式修复褶皱,但仍有部分羽绒服未被客户接收,还因此损失了面料返工费、未入库成衣加工费以及仓储费等,遂提出反诉要求纺织公司赔偿损失21万余元。
服装公司主张由于面料问题导致损失,纺织公司主张因对方挑片不严谨扩大损失;纺织公司认为已尽到合理提醒义务并及时补货,服装公司则认为是为了帮助对方减少布料成本,才听从建议采用熨烫方式修复。“双方矛盾很大,如果简单一判了之,不利于纠纷的化解,但如果在双方分歧极大的情况下不查明案情就进行调解,会让当事人产生‘和稀泥’的不信任感。”在对案件进行充分评估后,徐凤组织了两次证据交换和一次开庭审理,充分听取了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徐凤开始背对背进行调解。
“如何让这些羽绒服物尽其用又能案结事了?”
“我们最多可以支付15万元,积压的羽绒服可以给原告。”在经历多轮调解后,服装公司表示。
“我们可以做出让步,但是最低不少于25万元,我们没有途径处理这批羽绒服,羽绒服还是被告留着吧。”纺织公司说道。
为了在调解中获得主动权,双方都希望对方处理羽绒服,从而在支付金额上做出让步,一时间这批库存的羽绒服成了双方都不愿要的“烫手山芋”。
积压的羽绒服如何处理成了案件调解的关键,如何让这些羽绒服物尽其用又能案结事了?
“如果羽绒服给到我们,我们只能捐了。”调解中,服装公司的一句话让徐凤脑中灵光一闪,“既然双方都不想接手这批羽绒服,羽绒服也经过了质检,一直堆放在仓库既浪费资源还产生仓储费用,为什么不考虑捐赠呢?”徐凤马上向双方提出这一处理方案,服装公司第一时间表示认可。后来纺织公司也积极向法院表示同意捐赠,并在调解金额上让步到20万元。
最终经过协商,服装公司也认可了20万元的调解方案,双方终于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中约定以共同的名义将羽绒服捐赠给红十字会。“传递温暖的同时,希望你们双方的关系也能‘破冰’,继续合作下去。”徐凤对双方说道。
让司法裁判更有“温度”
12月17日,静安区红十字会举行捐赠活动“现在已临近年末,很开心能以这种方式为2024年画上句号。”在12月17日的静安区红十字会捐赠活动上,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某服装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说,“作为静安区工商业联合会的会员单位,这不仅体现了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成为了化解纠纷的最佳途径,还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静安区红十字会为捐赠方颁发荣誉证书
捐赠方代表捐赠衣物据静安区红十字会介绍,这批羽绒服将被及时捐赠到静安区定向支援的云南文山州三县一市和新疆等地,通过在当地的援建干部,给需要帮助的群众带去温暖。
双方当事人签订履行完毕确认书“握手言和”捐赠仪式上,原被告双方还签订了定向捐赠协议和调解协议履行完毕确认书。“我们希望借此案例向社会传递司法柔性力量,倡导企业在纠纷化解中兼顾社会责任,用公益回馈社会,化解矛盾的同时创造正向社会价值。”静安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季玲玲说道。
“纠纷的解决,实际上是静安区人民法院和静安区工商业联合会联手将‘枫桥经验’融入审判工作,创新纠纷解决方式的生动实践。”静安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傅朱钢表示,该案的化解为如何通过柔性化手段解决商事纠纷提供了新思路,在定分止争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司法裁判彰显出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