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5.4.21总第118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晚上7点半“音乐剧明星GALA演唱会”开始,林佳5点半就出门了,从家到天桥剧场是步行可以到达的距离,她还是预留了充足的时间,不能冒一点迟到的风险。林佳是刚入坑两年的“音乐剧女孩”,2024年看了38场演出,其中一大半是音乐剧,只要有音乐剧在北京上演,不管是海外名剧还是国内原创,她基本不会错过。今年2月14日刚看过音乐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北京首演,第二天就又去通州看《雨中曲》。“必须得去啊,这次《雨中曲》(世界)巡演,全国就这么一站。”林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今年年底,林佳计划专程为音乐剧去一趟上海,因为“大悲”回来了。“大悲”是中国音乐剧迷给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起的昵称,正是《悲惨世界》2002年在上海的首次巡演实现了西方经典音乐剧在中国的“破冰”。2025年11月4日至12月28日,对于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世界巡演音乐会将重返上海大剧院。
23年过去了,帷幕开合间,聚光灯下流淌出的早已不仅仅是音乐、舞蹈和戏剧,更是一场跨越世纪的文化迁徙。
“有波音747吗?”
今年3月,资深音乐剧从业者、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元洪刚刚出版了他的第六本音乐剧专著《一听就懂的音乐剧》,当年为《悲惨世界》翻译剧本的时候,他怎么都没想到,音乐剧在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市场。那时,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的在读硕士,费元洪对音乐剧的所有认识,基本来自课本和影碟。
这种以歌舞为主要表演特色的戏剧形式已诞生超过一个世纪,它试图进入中国并得到一席之地的尝试,其实远比很多人想象中早。
1987年,《戏剧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美国音乐剧将首次介绍到我国……《乐器推销员》和《异想天开》将由中央歌剧院在北京公演。”这是中国第一次做版权引进的中文版音乐剧。第二年,上海戏剧学院又公演了百老汇经典《窈窕淑女》;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也推出《西区故事》六个经典片段。
那个时代,尝试新鲜、追求跃动的氛围似乎涌动在各个角落,文学和艺术家们渴望在短时间内追赶西方,不少院团不满足于演西方名剧,他们在音乐剧的初步探索期试水原创作品,例如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改编自台湾同名电影;其他院团排演的《芳草心》,为20世纪80年代留下了经典流行歌曲《小草》。
在一切处于摸索的阶段,尚无成熟的商业化演出市场,更没有足够多可以自掏腰包购票进场的观众,这些早期作品虽然宝贵,却更像实验室中的艺术标本,没有土壤,无法生根。
但正是早期不计成本的实验,让西方原版音乐剧看到了中国。1994年,制作出品了英文版《悲惨世界》的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派人来到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前期考察,可惜的是,因为“没有好的市场、剧场和可以一起工作的人”,他的结论是,进入中国市场为时过早。
剧评人杨小乱在做剧场管理时,接手过一些千禧年之前建造的剧院,在他看来,中国很多老式剧院其实相当于礼堂,主要目的是开会、作报告,没有条件承接商业演出,符合商业演出标准的剧院多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规划、建立。
1996年,还在施工建设的上海大剧院开始筹划开幕及以后的剧目演出,他们第一次正式向麦金托什公司提出引进《悲惨世界》的邀请。时任艺术总监钱世锦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谈判进行了四年,每一个问题都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例如,对方提出:“有波音747吗?”因为《悲惨世界》的整个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音响及灯光设备,都是按照一架波音747货机的体积来设置和量身定做的。用飞机运送道具,在当时的国内尚无先例,上海的航空公司也没有波音747,后来,通过向中国航空公司租赁飞机和社会招标等方式,才解决了道具运输问题。
2001年,正读硕士的费元洪接到上海大剧院的一项工作任务,为即将登陆上海的《悲惨世界》翻译剧本和歌词。“那时在读书和电视台工作期间,翻译过一些剧本,出于对《悲惨世界》的熟悉和喜欢,我当即答应了下来。”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天他骑着自行车去上海大剧院接受工作,又一路踩着自行车哼着《悲惨世界》里的经典歌曲回家。
待到剧目上演,翻译费元洪又充当起了现场字幕员:“一直以来,现场舞台演出的字幕都是人工手打出来的,作为字幕员的我,当时就坐在剧场一个昏暗的小角落,隐约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音乐剧的重要时刻。”
2002年6月,作为第一部引进中国大陆的西方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了21场。20多年前,音乐剧在中国还缺乏观众基础,首场演出时,总票房售出率只有30%。但在第一场演出结束后,在那个社交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通过观众之间口耳相传,《悲惨世界》演出即刻成为城中盛事,20多场演出以每天数千张票的速度飞快售罄,费元洪还记得,第21场收官演出一票难求,原价500元的演出票被炒到2500元。这次巡演创下了当时全国商业演出市场的连演场次和票房纪录,开启了中国观众与西方经典音乐剧零距离接触的大门。
那次巡演,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是改版前的原版《悲惨世界》,舞美装置中包含一个直径10米、重量超过4500公斤的大转盘,在极度震撼的《人民之歌》大合唱里,旋转舞台把观众带回到19世纪20年代巴黎街头的血与火中。震撼过几代观众的大转盘设计,在2019年《悲惨世界》改版后不复存在,由此23年前那批观众真正见证了《悲惨世界》最原始的气势恢宏的舞美版本,也亲历了音乐剧在中国的里程碑事件。
2003年,“音乐剧之父”韦伯的《猫》紧随其后来到中国。2004年12月,《剧院魅影》又以百场演出打破了《悲惨世界》21场和《猫》53场的场次总和,平均上座率达到99%,成为当年演出市场的奇迹,很多剧迷至今还记得《剧院魅影》演满百场仍然一票难求的盛况。
连续三年,三部经典音乐剧都取得票房成功,中国音乐剧市场步入第一个成长期,《音乐之声》《狮子王》《妈妈咪呀!》等经典音乐剧纷至沓来,开拓了上海乃至中国观众的视野,也推动着本土音乐剧产业的发展。
“常规的、稳定的受众”
2004年,费元洪硕士毕业,正式进入上海大剧院工作,那时候的大剧院承担了音乐剧在上海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他记得2005年《狮子王》上演前夕,为了宣传剧目,大剧院组织走访了上海40多家中小学做宣传、讲座。
由于原版音乐剧班底要很长时间才能来一次,那么,中国人是不是可以做自己的音乐剧?与20世纪80年代的院团相比,21世纪初的艺术创作者已经开始明白商业和市场。2004年12月,由张学友担任艺术总监及主演的《雪狼湖》在北京连续演出6个月,2005年4月,三宝担任总导演和作曲的《金沙》在北京保利剧院进行全国首演。
那时还在读书的杨小乱对《雪狼湖》和《金沙》都有印象,如今回头去看这些破过圈的作品,他觉得,在那个还在为音乐剧拓荒的时代,无论张学友还是三宝,都用一己之力带动了音乐剧这个门类的发展,但是也必须承认,“去看这些剧的观众,是冲着张学友、三宝、沙宝亮这些明星,而不是奔着‘音乐剧’这三个字”。
“那个时候,音乐剧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上海大街上,音乐剧DVD随处可见。”费元洪说,但是民众对音乐剧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相比戏剧大国仍有较大距离。在业界有一种说法,“人均GDP一万美元”是音乐剧产业发展的一个门槛,日语版《猫》诞生的1983年,韩语版《剧院魅影》上演的2001年,日韩两国年人均GDP超过了一万美元。上海和北京分别在2008年、2009年跨入“人均GDP一万美元”大关。
2012年,现在已经是资深音乐剧制作人的巩玥婷刚刚在韩国读完“演出制作与经营”硕士,她从朋友那里听说,韩国CJ集团正在和中国公司合作制作《妈妈咪呀!》中文版。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音乐剧黄埔军校”的“亚洲联创”——2011年,CJEM公演事业部联合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成立亚洲联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妈妈咪呀!》《猫》这两部世界顶尖作品的中文版,并成功将韩国本土音乐剧《寻找金钟旭》《小伙子的蔬果店》改编为中文版音乐剧《寻找初恋》和《番茄不简单》,赢得很高市场口碑,更为关键的是,为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
专业对口、韩语流利的巩玥婷顺利进入亚洲联创,她在韩国留学时,看到过韩国人把自己吸收并改良过的西方音乐剧制作经验,注入韩国本土音乐剧市场,他们做出了非常成功的版权音乐剧韩文版剧目以及原创剧目。而亚洲联创可以把两国的优势融合,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演出制作方式。
“戏剧制作有个东西叫作bible,是事无巨细的一个完整流程手册,即便是没有做过这个戏的人,看了bible就会知道这个戏是怎么做出来的。跟版权方确定版权交易后,我们会从版权方收到bible。”巩玥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台大戏,从舞台技术、制作、演员规范到巡演、运营,《妈妈咪呀!》《猫》等名剧的bible几乎成为给当时的音乐剧人指明产业化道路的培训手册,但光“纸上谈兵”远远不够,落实在具体的项目里,如何实践bible里的每一步,是版权方主创和有过这些项目经验的韩国音乐剧人陪伴着亚洲联创的员工完整“走”了一遍。
2011年到2014年,《妈妈咪呀!》中文版第一轮巡演持续了整整3年,希腊小岛的“蓝白热潮”和迪斯科金曲的劲歌热舞席卷了整个中国演出市场,它不但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也是中文音乐剧的第一品牌,甚至有音乐剧迷将2011年标记为“中文音乐剧元年”。
现在任“一台好戏”副总经理的袁齐当年从法律行业跨行进入音乐剧行业,就与《妈妈咪呀!》和《猫》的中文版引进不无关系:“以前我只是音乐剧爱好者,2011年左右看了《妈妈咪呀!》和《猫》声势浩大的中文版演出后,突然意识到这个东西离我近了,以前总觉得它是个外国人的东西。2012年底正好一家初创民营公司招人,他们也是做海外经典版权引进、
终于发现“哥哥打大A辅助开挂器下载”2025新神器:https://www.huixiwan.com/news/8728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