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去年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启动的复旦科创母基金今天正式成立。
在12月3日举行的2024首届复旦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复旦科创母基金宣告正式成立,超额完成5亿元首关目标;明年将完成二关目标,实现首期总规模10亿元。
“复旦科创母基金的建立,是复旦大学破解高水平、高质量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的策略之一,也是构建高水平科创朋友圈、生态圈的重要抓手。”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介绍。
如今,高水平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质量产业化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孙彭军看来,复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应强调质量,而非仅仅是数量,“我们要做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把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最后变成产业,支持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更多自主可控产业链”。
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专访时,孙彭军谈到了复旦科创母基金关注的三个维度:第一个是产业科创;第二个是阶段;第三个是赋能。
母基金重点聚焦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的关键环节领域,比如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和未来产业等,所以在选择投资机构时,会尤其关注它的科创维度,尤其是在专业赛道上的科创维度。
关于第二个维度,科技成果转化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0到1”是基础研究的过程;“1到3”是以概念验证为主的阶段;“3到10”是从小试到中试的过程;“10到100”是科技成果实现完全工业化的阶段。
放眼国内外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失败案例大多集中在“1到3”“3到10”这两个阶段,它们也因此被称为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科研与产业化的差异——前者往往是自由探索的过程,不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尤其是原创性研究;而后者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大规模量产和低成本。母基金也更为关注这两个阶段。
谈到第三个维度时,孙彭军特别提到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科学家扮演的角色。“科学家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一环,但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包打天下,需要各种专业资源一起来配合。”
在他看来,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和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是多元化的,“教授开公司”只是其中一个选项。“我们更多是鼓励产业界、资本界与复旦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协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据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本及企业开始接触复旦的科研团队。母基金也将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
“我们要做的不是个案,而是带动一批人才和企业的参与,实现从点状到片状的扩展。”孙彭军告诉记者。
除了母基金宣告成立,复旦科创投资基金在当天启动,基金计划规模10亿元。与母基金不同,这是一个直投项目的投资基金。该基金将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及未来产业,重点投资孵化国家“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0.2分钟终于实锤“【德扑之星私人局】透明挂究竟是真的假的”—太坑人了原来一直都有外挂:https://www.huixiwan.com/news/989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