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夏季开始于每年的立夏,因此等到夏至的时候,夏季已经过了一半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征,并且夏至将来气温会渐渐升高,将进入最热的时段。
夏至的物候现象
中国古时候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觉得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掉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掉落。
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这样来看,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时候依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1.夏至意味着夏季差不多过了一半,夏至之后温度开始不断上升,也就是“不过夏至不热”的俗语,夏至这1日中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之后白天的时间会持续的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是指夏天白天最长的一天,夏季已经过半,不是指夏季的中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 ~ 22日交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区域来讲,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扩展资料
夏至饮食需要注意的地方:
夏至之后,气温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随着着汗液,人领会流失很多的水分、电解质,所以在这个时期必须要重视水分及电解质的摄入。
平常日常可以参考家庭成员体质的状况煮些绿豆汤、酸梅汤、赤小豆薏仁汤、陈皮赤小豆汤、竹叶薄荷茶、荷叶汤等汤品饮用,能达到清热养阴、祛暑敛汗的目的。此时补水要以多次、少量、慢饮为法,以防止短期摄入很多的水,增加身体内脏器的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夏至将至,一阴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