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简介(中国民间故事腊八节的来历)
创始人
2024-09-28 23:24:18

腊八节的起源介绍

腊八节,俗称“腊八”。《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阴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时候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12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12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风靡,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范围被叫做“秘籍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关于腊八节的故事

腊八节的起源有三个传闻。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12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

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感觉很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风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一说,腊八节是源于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在朱仙镇,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天正好是12月初八。岳飞过世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最后成为风俗。

腊八节风俗

祭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制腊八豆腐等。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传统风俗之一,古时候每到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腊八粥,老百姓也会在合家团聚时喝腊八粥。在腊八节这天,大家还有在泡腊八蒜的风俗,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密封的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蒜瓣会渐渐变成像翡翠一样。

中国民间故事腊八节的来历

中国民间故事腊八节的来历如下:

腊八节,是每年阴历的12月初八。在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而腊八节的来源主要与佛祖释迦牟尼的一段传闻有关。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多年仍一无所获,一天他跳到河中清醒头脑,沐浴过后却再也无力爬回岸上。这个时候一位叫做苏耶妲的女人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了岸。苏耶妲还给了他一碗用米、栗等熬成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阴历12月初八。

从此,佛门弟子将12月初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在这一天,寺庙会向世人布施稀粥。受此影响,民间也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的到来标志着新年的开始,民间有俗语道: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便说明了腊八在老百姓心中的要紧地方。

腊八节的起源和风俗

腊八节的起源:来自于古时候的腊祭仪式;风俗: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晒腊八豆腐、煮腊八面。关于腊八节的由来,一般觉得,腊八节来自于古时候的腊祭仪式,后来遭到佛教的影响,最后得以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泡腊八蒜主要时尚于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区域,腊八蒜用醋腌制而成,成品色如翡翠,口味偏酸微辣;老北京吃腊八蒜还有小故事来源于于“蒜”与“算”谐音,旧京时各家门店有在年前腊月结账的风俗,一般从腊8日起查算,正如俗语“吃过腊八饭,就把年事办”,所以腊八节也称“腊八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