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下午,魏澜校长领衔的2024年度区级课题《初中学校“对话教育”成果的运用与优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建平实验中学会议室顺利召开,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领导及专家莅临指导。11月5日下午,上海市教研室原副主任特级教师赵才欣老师又对课题组核心成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辅导。
课题主持人魏澜校长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推广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结合新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改革方向和国内外关于“对话教育”和“场域育人”的相关研究,针对初中生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循环改进的课程设计和案例研究,形成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跨学科课程目标体系和育人模型,构建协同联动的课程实施手册,在跨学科课程育人的实践研究中促进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对话素养的提升。
曹晶老师的汇报《细研学习环境给养,深挖“双新”课程潜能》重点介绍了建平实验中学在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创新探索。
报告第一部分,曹老师以《校园奇遇记》跨学科课程为例,深入讲解了如何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场域育人的理念设计出学生自主探究和培养综合素质的学习活动。场域育人理念源自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倡导学生在与自然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认知,成长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校园奇遇记》课程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艺术、文学、劳动、科学等多领域内容。课程中设计了丰富的互动活动,例如灯笼制作项目,通过传统工艺、书法、文学、科学和美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设计和美学的理解。此外,课程中的文字与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提升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视角解决问题,培养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曹老师还介绍了建平实验中学以“物我对话”理念为核心的系列学习活动,包括智慧广场的沉浸式表演、经典诵读和义卖宣传视频制作等,以及曲水流觞、飞花令、猜灯谜、校园小导游等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
报告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科学与人文的交响”跨学科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思路。曹老师详细阐述了建平实验中学如何在“双新”课程实施中,通过校本化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回应新时代育人需求,探索素养为本的课程育人路径。学校围绕“四真”课程育人目标体系,分别从“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活出真我”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性的课程路径。
曹老师指出学校在规划跨学科课程时,以古往今来(时间)和四方上下(空间)为坐标,梳理人类知识的发展脉络,确立了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的10个跨学科主题,旨在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真正实现融会贯通。以《小小公民科学家——昆虫研究》课程为例,通过两个阶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学习、研究、实践、科学普及、科学设计、承担科学责任。通过真实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与责任感。这一课程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下一步,学校将全面规划打造“真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提升学生素养提供系统化支持。通过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建平实验中学致力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同时推动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专家团队对学校在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由衷的赞赏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林勤老师
市西中学原副校长林勤老师认为建平实验中学的学生活动丰富而多元,既有情境性,又具实践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这无疑得益于学校开放、精致又创新的跨学科空间建设。“小小公民科学家——昆虫研究”课程从校内到校外,在跨学科的视域下开展教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不难发现学校跨学科空间建设以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实施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林勤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希望学校更为关注跨学科课程实施的路径及方式,比如定位是校本特色课程还是公共学科必修课程抑或是学生社团活动,比如执教该课程的教师是个人还是团队、教师之间如何分工与协作,再比如如何找出跨学科教学的要点开展主题教学,让案例更具说服力和操作性;其次希望学校聚焦“国家课程跨学科学习的百分之十如何落实”这一问题攻坚克难、有所突破;此外,“校园奇遇记”跨学科课程中德育像一条隐形的线,将任务驱动与育人价值关联,但若不从德育活动角度设计,如何凸显学科教育知识习得的视角还需进一步思考。
姚军老师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材语言文字研究部副部长,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研员姚军老师指出在跨学科空间建设的各校调研中,建平实验中学带来了不一样的参观体验,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学校课程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老建筑、大体量、小景观、微改造,在方寸之间努力让学生留下课程记忆。透过今天呈现的几个课程案例姚老师发现了统摄课程的哲学概念:物我、上下、古今,基于三个上位的课程哲学,课程建构、学生体验和环境支持之间若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必然可以孵化出高质量的跨学科课程。
姚军老师认为在学生初中四年的学习历程中,每个孩子都会与环境产生互动,环境中的装备、设施更新中原有的样态并不会消失,因此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岁月流逝,曾经“物我”之间的紧密关联都会形成故事堆叠继而留存下永恒的印记。故事源于场域文化和课程活动,上位的哲学概念必然具化为学习任务,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建构、思维发展和生命成长,然后再回归于上位的课程哲学,形成统摄的课程实施方案和高质量的课程管理制度,是需要学校领导和领衔教师深入思考和切实规划的。
竺建伟老师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竺建伟老师高度肯定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始终是浦东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在学习环境重构的实践中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念先进,二是场域育人。学习环境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学校的综合活动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都体现了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竺老师建议学习空间的打造要有整体规划,新型学习环境重构的核心要以人为本,为课程实施所用,在整体课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体现出校本特色和迭代过程。此外,课程方案中的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课程的实施有所不同,倡导以某一门学科为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还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赵才欣老师
赵才欣老师首先肯定了学校的“对话教育”推广应用课题以“物我对话”为研究方向,立意很高,格局很大:
1.大课堂——学习空间跳脱出狭义的classroom走向校园甚至是社区等公共场所,让生活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让学习无处不在地发生。
2.大思维——让学生盘活已有知识,学会认识、学会表达、学会迁移,从而课本知识和真实世界自然融通,真实情境和学科教学有机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学习,拥有思维建构、深度学习的经历。
3.大团体——学校形成不同学科的合作组织;学生之间也开展各种形式的协同式学习和社会性实践,让混合式学习成为主流方式。
4.大主题——聚焦核心概念,给予学生更为开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激发其好奇心、探索欲、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把不同的信息和知识组合起来解决问题,“洗脑式”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赵老师建议课题组成员:以新版综合课程纲要为政策依据,调研学生真实的学习问题作为课程的逻辑起点,把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程计划之中,成为统摄课程的“灵魂”,开发学习平台,盘活育人资源,应用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实施,校园学习可以步入社区也可以移至线上,构建起自然或自发的泛在学习场域;提炼可操课程模型,建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实证体现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认知水平的增值。
11月7日,孙伟菁老师在对话教育”成果推广总课题组会议上汇报了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一分钟秒懂!wepoke透视辅助,新版微扑克外挂透视破解器!2024最火爆一款[哔哩哔哩]:https://www.huixiwan.com/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