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维也纳爱乐是第八还是第九次来到上海,但几乎都不曾错过。加上这几年连续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夏季美泉宫音乐会的嘉宾解说工作,自然有了更深的交往。
无疑,在古典音乐的影响力上,维也纳爱乐的知名度是最高的,没有之一。自从1987年央视开始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来,金色大厅、施特劳斯和这支有着182年历史的乐团曾经代表着许多中国观众对于古典音乐的全部印象。于是,维也纳爱乐也被深深打上了“圆舞曲之王”和“拉德斯基”的标签,而被不少观众忽略了当年建团的宗旨,是为了最好的去呈现以贝多芬为首的最高水准的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
?资料图
演出前,与乐团主席、小提琴家弗洛绍尔与乐团总经理、低音提琴演奏家布拉德勒聊天时,有两点我印象很深,第一,乐团的合作指挥大师名单有很多,这次邀请尼尔森斯,我想中国观众对他一定比较熟悉,除了新年音乐会,他在今年六月,刚刚执棒了美泉宫夏季音乐会。第二,我们希望能向中国乐迷展现更多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
左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勇。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第九交响乐和德沃夏克(1841-1904)第七交响曲,时间线宛如倒叙,覆盖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两部作品在业内的评价都很高,但又并不是音乐会的常见曲目,俨然是针对资深乐迷的的设计安排。标准的“三管编制”,并不因巡演而有所简配,弦乐声部坐满60余位演奏家。音色温润又不失力度,铜管声部嘹亮,但又不是那种所谓的“金属声”,木管声部的灵动但又不失饱和度,“德七”第四乐章,多个“Crescendo(渐强)”的处理,一浪高过一浪,这支温文尔雅的乐团,一旦放飞,简直难以预料它能到达的顶峰在何处。总之,很难用一句话描绘,乐评圈内通常会用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描述——“维也纳之声”的印记。
现场观众的表现也是“如醉如痴”,屏息凝神的聆听和掀翻屋顶的掌声,也足以留给乐团“沪上有知音”的印象。当然,对于返场的热烈期盼,也是预料之中,不演奏一首圆舞曲怎么说的过去。几次返场谢幕之后,尼尔森斯在指挥台上拿起乐谱与首席确认过眼神之后,响起了约瑟夫·斯特劳斯的晚期代表作《我的生平是爱与希望圆舞曲》。乐曲中间,尼尔森斯的大开大合,一脚把放在指挥台后部的椅子踢翻,落入观众席,发出“哐当”巨响。随后,他还返身做观察状,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乐队的演奏与观众的聆听,所以都不知道这是意外还是类似新年音乐会上的某种设计,多少也算留下了个悬念。
乐团创始人奥拓·尼古拉曾经说过“最优秀的演奏家,用最佳的方式,演绎最好的作品”,180年来乐团做到了,他们再次用音乐向我们传达了:不仅圆舞曲,我们都能做到最好!
本文作者: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