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战略部署。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国际国内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和方向,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大意义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的重要要求,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建设经验来看,无一不是拥有强大的战略科技力量、具备系统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具有强大的创新资源调配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文化,也就是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领域限制,科技创新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战斗能力成为决定科技创新成效的重要因素,国家创新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新赛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解决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成果评价等问题,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力量构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科研平台、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创新生态、科技人才等方面夯实基础,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但仍存在不少卡点瓶颈,如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脱钩”“断链”风险加剧。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卡点瓶颈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强大的组织动员力,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为2022年的第11位。科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021年的2.44%,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约1.1亿人,已建成23000余个各级学会组织。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立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落实各项重点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新时代新征程,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正确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统筹谋划和总体布局,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速聚集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系统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组织力。
二是构建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格局。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统筹协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格局。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国家战略力量的定位和布局。优化财政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开展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大批区域创新高地、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聚集,形成有机整体。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和战略科学家的决策支撑作用。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正在掀起一场制度创新竞赛,期待提升创新治理能力,赢得战略主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释放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加强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设,给予信任和更大自主权,把科研人员从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构建科研新范式,建立产学研用金协同制度体系,推动形成创新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多元分层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临床案例、科研仪器、工程技术等领域建立案例库,探索以典型案例评价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社会激励体系,让有突出贡献者“名利双收”。
四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大力集聚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人才举荐、学术交流、奖项引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搭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促进科学思想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成长。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急难愁盼,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五是培育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孕育科技创新的沃土,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社会基础。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凝聚强大精神动力。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加强对典型事迹、典型人物深度解读和常态化宣传报道,优化学术环境,弘扬科学道德,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努力实现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的目标,厚植科技创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