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济医院这片承载着无数生命希望与医学梦想的沃土上,每一位先辈的名字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我作为护理部的一名后辈,心中满怀敬仰与感激,向党的女儿——左英,致以最深的敬意。她的故事、她的精神,犹如我心中不灭的灯塔,深刻影响着我作为护理管理者的理念与实践。
左英前辈的故事,始于国家危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她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1934年秋,左英考入上海仁济私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并加入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毕业后就职于上海仁济医院。那一年上海沦陷,左英便以护士的身份为掩护,带领大家秘密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募集抗战物资送往根据地,组织慰问当时四行仓库守军。
1938年,左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应仁珍、李玉芝成立了仁济地下党小组并任组长,仁济地下党组织也由此诞生。在院工作的时间里左英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她毅然抛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离开了仁济,奔赴皖南泾县参加了新四军,走到了抗战的最前线,当时她刚满20岁,但她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实现了从护士到战士的人生转型,也在仁济这片土地上种下了红色基因的根苗。
虽然新四军医院中有8名来自上海正规护校毕业的护士姐妹,受过良好的现代护理教育和技能训练,但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和极度匮乏的医疗资源,新四军医院很快陷入了困境。正当众人犯难时,左英在老乡的一碗水、一句话中获得灵感,漫山的竹林成为纯天然的原材料,她立刻把想法向上级沟通汇报,在叶挺将军的动员和支持下,一个医院建筑史的奇迹发生了:一栋由竹墙、竹门、竹窗、竹床、竹凳等构建的竹子医院诞生了,其他医护人员也深受启发,装药的盒子、发药的盘子、换药的镊子都有了竹制款,然后再通过蒸煮灭菌,难题迎刃而解。左英用她的智慧和扎实的工作与当地军民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而竹子医院,也成了她博爱与创新的一大标签。
创新精神亘古不变,时至今日,它深入仁济护理骨髓,成为仁济护理文化之一。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仁济护士在患者床边“创新”,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开展着护理器具创新、工作流程革新、管理模式变革,近五年所获专利突破500项,并将之应用到工作中进行实践转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左英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回到了上海。她始终关心着如何培养德技双馨的优秀医务工作者,“我有吃、有用,要钱干嘛。把钱捐给那些有困难的地方,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这是左英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毫不夸张地说,捐赠,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是她“不可或缺”的习惯。每个月,她都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因为护士出身,她对护理之爱也更为深沉。2011年按照她的遗愿,其子女把左英生前积蓄以及子女捐款共200万元一起捐献出来,用于奖励对上海护理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护理人员。希望更多的护理人员接下这红色接力棒,在护理岗位上传承博爱精神,赓续这份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赤子情怀。
在踏上护理岗位的第21个年头,我获得了左英护理奖(第六届)这一殊荣。与其说是荣誉,不如说是更为庄重的责任与使命。左英护理奖的设立,是左老倾尽所有为优秀护理人员提供资助,旨在赋予我们继续成长并惠及来者的能力。我们是左英的使者,不仅要以工作实绩诠释榜样的力量,更要带动护理同仁一同前行,这才是对“左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下护理学科发展正在走向一条创新之路、奋发之路,历史赋予了使命,“左英精神”鼓舞我们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奚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