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化疗:传统化疗在肺部寡转移瘤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多发性转移或无法进行局部治疗的情况下。
靶向治疗:对于具有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能够显著改善生存期。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研究表明,对于部分肺部寡转移瘤患者,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3.综合治疗:结合局部治疗和系统性治疗的综合治疗策略能够提供更好的预后。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术前或术后的辅助化疗或放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肺部寡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原发肿瘤类型、转移瘤数量、病灶大小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总体而言,寡转移瘤患者的预后较广泛性转移患者更好。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局部和系统性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无病生存。
冷冻消融术同步经皮肺活检的临床价值
冷冻消融术是一种通过低温冷冻技术破坏肿瘤细胞的微创治疗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冷冻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步进行经皮皮肺活检,不仅能够在消融过程中实时获取病理组织样本,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病理依据。这种同步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
1.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取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为后续的肺癌基因检测及分子分型提供足够的组织标本,从而指导后续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同时,冷冻消融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对肿瘤细胞进行实时的杀灭,并通过坏死的肿瘤组织释放抗原而提高免疫原性,杀伤纵隔内转移淋巴结及其他微小转移病灶,即远隔效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减少并发症: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活检术,冷冻消融术同步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这意味着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并快速出院。
3.延长生存期:对于一些晚期肺癌患者,冷冻消融术做为局部消融治疗,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手段,最大限度降低肿瘤负荷,提高后续治疗的疗效,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同时,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为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靶向治疗耐药后挽救性冷冻消融术的临床价值
如今,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尽管很多信息能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但却不一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AI创作的产物。近日江西警方披露一起利用人工智能造谣的案件,让新闻专业人士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其中涉案MCN公司就是通过AI软件生成内容进行文章创作,日产最高可达7000篇。庞大的数量充分展现出AI炮制文章的高效率,而其中一条“西安2024年1月10日发生爆炸导致建筑车辆炸毁、人员伤亡”的虚假消息新闻要素之完善,内容之详细让人不寒而栗。如果不是每个细节都去求证,光靠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实名等新闻要素来识别已经失效。新闻要素俱全的假新闻该怎么整治?
在智能化迅猛发展的当下,AI技术应用日渐广泛,在为大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不少隐患。特别是随着AI创作工具的泛滥,失实文章的创作变得高效又低成本,几张图片或几个关键词,一条“新闻”马上就能炮制出炉,以假乱真。AI创作工具成为有心人为谋取利益造谣生事的温床,甚至衍生出不少黑灰色产业链。去年“4岁儿童海边走失”事件中,上海警方就侦查出一个借助AI技术,批量制造虚假文章,非法获利的“水军”团伙。
如今,利用AI生成的假新闻越来越泛滥,从娱乐新闻到社会新闻,造谣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详尽,蒙太奇式的剪裁手法使不实消息难辨真伪,极具迷惑性,严重影响了大众判断力。面对这些有鼻子有眼、新闻要素俱全的假新闻,别说普通大众,就连专业的新闻人士都难以识别。利用AI技术传播虚假信息不仅误导大众,还对城市形象、政务宣传造成影响,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更可怕的是,AI识别用户喜好后,算法会精准推送类似假新闻,让用户形成信息茧房。此外,部分软件在进行文章创作时还会设计关键词筛选功能规避监管,进一步伪装其违法外表。AI造谣识别之难、辟谣之难,挑战前所未有,绝不能任其肆意发展。
AI造谣日渐猖獗,但其背后操控者仍然是人或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在对涉案MCN公司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大曝光度,给予整个行业警示,提高违法成本,让AI背后的操控者感到造假付出的代价得不偿失。同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各大社交平台和MCN机构建立健全行业审核机制,细化平台和机构责任。此外,从完善造谣综合治理体系入手,统筹协调公安、网信、司法等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治理,统一谣言处置标准和流程,提高打击效率。AI造谣的智能化也需要治理智能化来对症下药,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生成内容进行显示或隐式标识,加强AI技术使用的透明性,做好安全提示也便于溯源追责。
AI技术本就是把双刃剑,无论是出台相关政策还是加强行业自律,最重要的是管好AI背后的操纵者。一定能让AI做到为人所用,对社会有益,而不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我们河南新华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提供了海量的阅读资源,让用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7月24日,随着河南省卫辉市341个“数字农家书屋”上线运营的短视频冲上热搜,视频编辑刘湘也在屏幕前为自己鼓掌。
这条“热搜”短视频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刘湘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新乡记者站实习期间的作品。“运营‘大象新乡’的这段时间,跳出课堂,我从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看到了真实的媒体业态”,7月24日实习期满,刘湘对实习经历十分满意。
这个暑期,在媒体实习的河南师大新闻专业学子不止刘湘一个。在河南师范大学“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新闻学学科协同育人实践与研究”教学改革中,去媒体实习是“校媒协同”的重要内容。
每年的3月至6月,河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就会到媒体实习。学校以建立实习基地的名义与相关媒体进行合作,积极推进“校媒协同”,让大学生在实际锻炼中提高动手能力。
除了通过实习进行的“校媒协同”,这项改革还推出了“院校协同”。在这项工作中,学校的校报、官网、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媒体矩阵平台,加上各职能部门的媒体平台,吸引了新闻专业的学生积极投身其中。
“在校融媒体中心两年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采编部培养出来的新闻采写和编排能力也让我极大地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融媒体中心锻炼的两年,广播电视学专业2022级学生李文静获得“优秀大学生记者”等多项荣誉,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我们通过设置专业学分,让学生入校就尽可能进入校内的职能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除了学校融媒体中心,校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都有我们学生的身影。”参与教学改革的该校文学院广播电视学教研室主任夏冰说。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提升新闻动手能力的课程前移,从入校就开始开设实践课程。学院专门成立融媒体中心,建立文学院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同时推出“未来媒体人实践”公众号,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情入手。
“做好‘院内协同’‘院校协同’‘校媒协同’能有效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但落实好‘三个协同’,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要做。”课题组负责人屈会超说,“比如,学生积极性如何保持,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如何与学生正常课堂教学相衔接,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黄鹏举通讯员 胡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