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要做减法,稀奇古怪的物事覅去碰,虚头巴脑的人覅结交。
“我按照你的标准去打量采访的、遇见的人,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好有意思!”久未联络的同行,发来微信。
我的什么标准?啊,想起来了:某次新闻发布会,远远地望着台上端坐的人,娱记出身的该同行转头对我嘀咕,人老了就不好看了,没意思。好话题!我心说,然后反驳,各有各的老法,有些人越老越好看,越有意思呢。说话间,我忽然意识到,她说的好看跟我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年轻皮囊的好看欠内涵、不耐看,且不长久,阅尽千帆、年长有趣的灵魂才真美呢!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老着老着就油腻了,有的人却到老还目光清澈、笑靥纯净?她问,为什么呢?我想,区别可能在于日常行止节制还是不节制。
结伴旅行的老作家,说起我们共同认识的某副刊编辑,“他在单位里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从来不屑跟别人去争什么;平常就在家里看看书、听听唱片、刻刻图章,碰到欢喜的物事收一件……”正是我欣赏的上海老派文人呀!这样的人,见识多、眼界高,出手的活水准不俗。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1919年,毛姆老师就为此款有趣的灵魂预制了金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当然,我们不是《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完全不必为追求内心的艺术梦想(精神财富),放弃安稳的生活(物质财富),而选择贫穷和艰辛,选择与社会常规生活相抵触。所谓冬藏,也是在秋天收获基础上的储备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藏器于身,顺时而为……人生就是一出冬藏记啊!
在那部世界名著里,毛姆另有一金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我读了几遍,对照自己职业生涯中见识过的各色人物:但凡性情内敛、做事懂得留白的,历经岁月淘洗,一般都能长久,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当年咋咋呼呼不可一世的,则多往油腻方向下坠,闹猛过了,似乎也风光过了,旋即烟消云散。要说糟蹋,后者非但糟蹋自个形象,还糟蹋了周边小环境以及观众的情绪。
几位新上海人小友告知,他们的第一句上海闲话是跟我偷学的——我曾经有个口头禅,叫做“覅急呀”。是的是的,看见谁急吼吼想成事而又不得要领的样子,我会忍不住来一句“覅急呀”,让其定下心来先想想清楚。唉,我不无遗憾地告诉小友们,已戒掉这口头禅。当下,急吼吼的人太多了,且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儒雅不再,闲适不再,讲“覅急呀”还有用吗,更别提“天人合一”之冬藏了。
辞秋迎冬时节,老友觅得隐在好地段弄堂深处的私房餐馆,呼朋唤友,请客吃饭。翻开菜单,问有啥忌口。我半开玩笑地说,忌所有性价比倒挂的、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饭菜。邻座好友借题发挥,做人也一样,交友也一样——人到中年要天天做减法,不天然的稀奇古怪的天价物事覅去碰,吵吵闹闹虚头巴脑的人覅去结交;而价值观相同的老朋友要经常想着聚,一道安安静静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才是有效社交,才不浪费生命。一桌人都笑了,心领神会的样子。好像大家都深得人生冬藏的要义嘛!(潘真)